【资料图】
济源市林业局坚持“老愚公移山、新愚公植绿”,大力推进国土绿化,美化城乡生态环境,发展绿色富民产业,建设生态绿色济源,取得了明显成效。截至目前,济源市林业用地面积181万亩,其中有林地面积129万亩,林木蓄积量386.5万立方米,森林覆盖率45.06%,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.06%,人均公园绿地达到12.58平方米,河流、水岸绿化率91.5%,农田林网控制率97%,公路、铁路等道路绿化率97%以上,实现了宜绿应绿尽绿,先后荣获国家森林城市、全国绿化模范城市、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市、国家园林城市、中国人居环境奖等多项国家级荣誉称号。
全域一体布局,多元投入保障
作为全国唯一的全域产城融合示范区、全省唯一的全域城乡一体化示范区,济源把全域规划、一体发展的理念融入到生态文明建设中来,对整个市域1931平方公里的国土绿化工作进行系统规划、统筹谋划全力推进城乡绿化一体化进程。一是科学编制总体规划。在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总体规划、全域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中始终贯穿生态优先、绿色发展的理念,按照生产空间集约高效、生活空间宜居适度、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原则,强化自然生态格局基底作用,构筑“一核两带多点”空间发展格局。“一核”,即产城融合发展核心区,积极推进森林进城、打造城市“绿肺”、优化人居环境。“两带”,即沿太行-王屋生态旅游发展带和沿黄河小浪底北岸健康养生发展带,实现生态涵养功能与产业发展功能的深度融合。“多点”,即在核心区外布局建设若干特色小(城)镇、田园综合体和美丽乡村,重点规划了一批园林城镇、森林特色小镇。二是构建全域生态网络。在做好总体规划布局基础上,结合自然地域特征,进一步明确不同区域的生态功能定位,着力打造“四区一带”的全域生态网络,“四区”即“北部太行山地生态屏障区、西部经济林区、中部苗木花卉区和东部平原农田防护林区。”;“一带”即“沿黄生态涵养带”;城区以生态宜居为标准,郊区以休闲旅游为重点,着力格局城市文明进农村、田园风光进城市,城连乡、乡连村、林进城、树围村,河沟路渠尽绿化,无处不绿绿成荫的生态绿色发展体系。三是创新投入保障机制。建立了政府主导、财政撬动、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,在加大财政资金投入的同时,鼓励个人、工商企业、社会团体承包荒山、认养绿地、建立绿化基地。2014年至今,全市累计投入绿化建设资金30亿元,涌现出了一大批积极投身国土绿化事业的先进集体和个人代表。克井镇枣庙村居民朱元英率领一家祖孙三代造林25年不辍,在2000多亩荒坡上种植了上百万株树木,建成了济源市第一个完全由个人造林、管护的林场——王莽沟林场,被誉为造林绿化、福荫子孙的“当代愚公”。
加强国土绿化,建设美丽家园
本着对济源发展负责、对子孙后代负责的态度,坚持党政齐抓共管、部门协调联动、全民积极行动,在全市上下不断掀起加强国土绿化、建设美丽家园的热潮。一是实施荒山绿化攻坚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通过实施天然林保护、退耕还林、林业生态建设等造林绿化工程,济源全面完成了宜造林地绿化任务。在此基础上,大力弘扬愚公移山精神,“叩石垦壤、挖山不止”,深入推进困难地造林工作。通过反复试验探索、攻坚技术难题,研究砂页岩裸露地植被,筛选出了侧柏、五角枫、黄连木等适生树种和造林材料,又通过爆破造林、营养机块造林、营养钵造林等一系列科研探索,创造了垒砌鱼鳞坑、回填客土、施加保水剂、栽植优质壮苗、上下覆盖薄膜的“五步造林法”,制定了《太行山区困难造林地造林技术规程》《困难造林地造林技术规程》等技术规范,将造林成活率从20%提高到90%以上,完成太行山裸露地荒山绿化10余万亩。二是开展全域绿化行动。连续12年坚持开展“3+1”(造林绿化、土地开发整理、农田水利建设、村容村貌整治)工作,利用每年冬春农闲时间对城乡重点区域实施专项绿化美化,累计植树6000余万株。以构建三季有花、四季常青的公路碳汇通道为特色,大力推进公路通道碳汇林建设,累计完成通道绿化3000余公里,栽植各类苗木2576.5万株,绿化总面积达2.5万亩,每年净固二氧化碳6083吨。全面实施“让绿于市、还绿于民”拆墙透绿活动,在市区兴建公园绿地93处、384.64公顷,让市民出门不到500米即可享有免费开放的休闲绿地。广泛开展以绿色镇(街道)、绿色社区、绿色家园、绿色机关、绿色企业、绿色校园、绿色景区、绿色道路为主的“八创”活动,建成全国文明村镇6个,11个镇全部荣获“河南省绿化模范镇”,317家单位被授予“绿色单位”称号,实现了村庄园林化、庭院花果化、道路林荫化。三是动员全民植树造绿。建立义务植树登记卡和跟踪制度,推进义务植树活动不断向制度化迈进。交通、铁路、水利部门组织通道沿线群众义务整地、栽植、管护,推进通道绿化和沿线生态建设。教育系统积极发动广大师生参加义务植树、植绿护绿志愿者行动等活动,将绿化用地指标列为各级各类学校建设的重要内容,努力巩固、增加校园绿化面积,积极开展森林式校园和园林式学校建设。驻济部队官兵通过参加义务植树、营区绿化美化建设,积极支援地方生态建设,充分发挥生力军作用。各级共青团、妇联等社团组织广泛组织青少年、妇女开展形式多样的义务植树活动,营造青年林、三八林,积极参与林业重点工程、绿色通道、小流域生态治理和城乡环境绿化美化建设。重点工业企业把绿化美化、节能减排、生态建设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、提升企业整体形象的重要工作,不断加大厂区、矿区绿化和矿山复垦造林力度,努力提升绿化种植、养护和管理水平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全市年均义务植树150万株,尽责率达到90%以上,建卡率达到100%,建成各类义务植树基地20余处、5万余亩。
愚公故里宜居地,济水之源森林城经过几代人60年的奋斗,济源70万亩荒山染绿吐翠,形成了四季常青、春夏有花、秋季红叶的壮丽景观,大大改善了生态环境,丰富了生物多样性,目前济源境内有包括红豆杉、青檀等珍稀植物在内的植物品种1800余种,包括金钱豹、黑鹳、白天鹅等珍稀动物在内的动物品种700种;太行山猕猴自然保护区内主要物种太行猕猴增加到3000余只,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正在成为集鸟类观测保护、湿地保护宣传、群众休闲观光等功能于一体的湿地景观区,在南山省级森林公园兴建的全省唯一的野生动物野外驯化基地,36只梅花鹿正在进行野外驯化,已经产下8只幼鹿。2016年以来,在太行山区红外相机抓拍到野生金钱豹80余次,特别是2018年拍摄到的“情侣豹”和“幼豹”视频,被中央电视台、河南电视台等二十余家媒体报道,在全国引起较大反响。
依托“绿水青山”,济源不断推动生态产业化、产业生态化,林下经济快速发展,目前,特色经济林生产基地已达23万亩,其中薄皮核桃种植面积达15万亩,培育核桃深加工企业龙头企业3家,核桃饮料生产企业10余家,核桃产业集群产值达10亿元;苗木花卉产业基地建成3万余亩,栽植各类苗木60余种,全市苗木自给率达90%以上,年产值3亿余元;全市林下经济发展面积达39.14万亩,是全国最大的冬凌草种植基地,荣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称号,组建各类林业合作社150余家,其中国家级合作社1家、省级合作社4家,林下经济产值达到6.2亿元。
依托济源市森林和自然景观众多的优势,济源全力推进全域旅游,建成了王屋山、五龙口、小浪底、南山森林公园、九里沟生态景区、小沟背景区等一批生态旅游景区,举办了桃花节、观鸟节、樱花节、梨花节、槐花节、艾香节、红叶节、核桃节等特色节日,在景区周边及沿线发展一批以餐饮、住宿、休闲、采摘为主的森林人家,涌现出王屋镇五里桥村、承留镇花石村、坡头镇双堂村等一批生态休闲特色村,其中承留镇花石村、大峪镇王庄村被评为全国生态文化村,大沟河林场、王屋山景区、玉阳山核桃公园入选全国森林康养试点建设单位,“愚公森林特色小镇”成功入选首批“国家森林小镇建设试点”。
山水有情化金银,绿色崛起新济源。目前,济源已经成为河南省排行第一的宜居城市。秉承愚公移山精神的济源人将持续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,倾力打造“愚公故里宜居地,济水之源森林城”,为建设又富又美新济源创造更好的生态支撑。(罗黎虹 李亮)